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财政专栏 >> 财政预决算
财政专栏
  会计之家  
  以案说法  
  财政预决算  
  纳税人学校  
财政预决算  
关于全市及市级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信息来源: 市财政(地税)局 日期:2012-02-21 浏览次数: 字号:[ ]
 一、2009年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做好“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各项工作,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改革和发展取得新进展。

  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汇总预算为157.42亿元,实际执行数为160.43亿元,完成预算的101.9%,比上年增长11.7%。 2009年全市财政支出汇总预算为153.45亿元,实际执行数为169.54亿元,完成预算的110.5%,比上年增长17.7%,同比增长14.9%。按照省与县(市)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加上税收返还、各项补助,以及地方政府债券收入、结转下年支出款项等,减去上缴省财政部分和财政支出,预计2009年全市财政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

  2009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年初预算41.67亿元,比上年增长7.0%,实际执行数为43.01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3.2%,比上年增长10.4%。2009年市级财政支出年初预算32.31亿元,增长6.0%,调整预算38.39亿元,增长26.0%,同比增长16.1%;加上省补拨专项资金,市级财政总支出预算为41.56亿元。市级财政实际支出40.58亿元,完成总支出预算的97.6%,比上年实绩增长5.6%,同比增长13.6%。按照省与市级现行的财政体制计算,2009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加上税收返还、各项补助,以及地方政府债券收入、结转下年支出款项等,减去上缴省财政部分和地方财政支出,预计市级财政当年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财政决算有待与省财政结算后再专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一)坚持保稳促调,促进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

  面对严峻的财政收入形势,坚持把保增长、促转型作为财税工作的首要任务,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保障公共项目资金,支持企业发展。

  扎实保障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围绕 “三年建设计划”,通过统筹预算内外、争取地方政府债券、整合资产盘活存量等渠道,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全市获得地方政府债券资金8.5亿元,扩大内需国债补助资金2.39亿元,协调落实到位信贷资金41.4亿元。同时,积极开展贷款利率高低置换,有效节约成本支出近2亿元。

  积极整合和完善财税扶持政策。支持五大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外经贸及服务业等发展;安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清洁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市级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市级拨付外贸科技研发、参展补贴和品牌出口奖励资金1000万元,支持外贸发展;认定首批4家总部企业,市级拨付奖励资金881万元,支持总部经济发展;市级落实二环内企业“提转搬”补偿资金4.4亿元,支持企业提升、转型、搬迁发展;市级拨付商贸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522万元,支持商贸服务业发展;市级安排25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

  认真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全市落实产业转型升级税收优惠22.9亿元,其中市级4.3亿元;全市增值税出口退税(含免抵调)152.1亿元,其中市级31.5亿元。落实减免费政策,全市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社保基金6.7亿元,其中市级1.5亿元。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全市拨付产业转型升级财政扶持资金13.1亿元,其中市级3.7亿元。

  推动科技创新。全市预算内科技支出7.8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其中市级2.1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市级安排北大工学院绍兴技术研究院专项资金1000万元、科技项目及平台建设专项资金2500万元、科技人才专项资金1500万元、研发费奖励和技术开发中心补助2651万元。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全市已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5家,其中市级36家,预计可减征企业所得税2.1亿元。

  有效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市级将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扩大到2.5亿元,总贷款规模达5.4亿元,累计发放贷款5.2亿元,增长45%,惠及291户次中小企业,增长35%。市级出资1200万元,参与设立首期规模5000万元的小企业集合信托基金,21家企业获得贷款支持。

  (二)坚持增收节支,确保收支平衡和结构优化。

  面对金融危机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减收因素,坚持千方百计组织收入。科学把握好财税收支总“盘子”,重点优化税收收入结构和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全市和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53.7%和57.5%,比上年分别提高1.4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全市地税税收收入116.2亿元,增长8.6%,其中:市级32.9亿元,增长6.0%;全市和市本级地方税收入占地税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5.2%和68.4%,比上年分别提高4.2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确保财税收入平稳可持续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运行呈现“低开-企稳-回升”的态势。

  加强组织收入的前瞻性预测分析,特别是重大政策出台对组织收入的影响分析。通过对重点税源企业纳税申报监控、预测税源变动等手段,强化税收征管抓增收;加大利用第三方信息应用力度,依法组织各项收入。市级入库耕地占用税、契税收入4.5亿元,增长36.4%。市级收缴非税收入13.9亿元。继续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全市新增分离企业204户,其中市级40户;全市累计456户企业,实现地方税费14686万元。

  严格控制行政成本。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增收节支、厉行节约各项规定,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增强预算执行刚性,压缩行政公用经费5%,严格控制专项经费及会议、接待、公务用车等经费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全市及市级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5.1%和0.5%,低于财政支出增幅11.9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三)坚持有保有压,着力保障重点和民生支出。

  全市和市级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农业、科技支出分别增长16.1%、26.3%、25.9%和14.5%、14.1%、32.5%,达到法定增长要求。全市和市级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等社会事业支出为116亿元、占总支出68.4%和27.1亿元、占总支出69.1%,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增量用于民生支出都达到三分之二以上。

  支持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内“三农”资金支出66.1亿元、增长19.5%和4.3亿元、增长18.3%。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市级财政出资3000万元和实物资产5000万元组建新农村建设公司;市级分别安排茶叶产业发展和森林旅游发展资金各500万元;市级分别安排农贸市场改造专项资金1000万元和菜篮子工程资金1200万元;市级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实施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市级拨付资金670万元,支持新农村环境整治。全市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将村支书、村主任基本报酬列入财政预算。

  支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全市预算内教育支出37.4亿元,增长16.1%。全面落实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各项措施,全市安排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5.74亿元,其中市级1.45亿元。落实免除义务教育段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及民办学校免杂费政策,保障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需求,做好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困资助等工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市预算内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2亿元,增长13%。全面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统筹,及时调整落实职工养老、失业、低保等保障待遇。

  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市落实再就业税收优惠440万元,市级拨付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1565万元。重点做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稳定企业用工工作,扶持残疾人就业。允许困难企业缓缴一定时期社会保险费或实行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稳定就业;鼓励城镇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支持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和城镇居民医疗、未成年人医疗保障机制,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90元;及时落实甲型H1N1流感防控经费1200万元。

  支持文化事业建设。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支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社区、乡村文化设施投资;支持第六届世界合唱节筹备、祭禹、中国兰亭书法节等大型节会活动以及大运河流域的遗产保护和生态保护。

  支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实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政策,全市减免契税1207万元、拨付财政补贴9060万元、贷款贴息1087万元;市级新建人才公寓4.3万平方米;全市新建经济适用住房21.7万平方米,其中市级10万平方米;全市筹措并拨付16523万元援建资金,确保青川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实施。

  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平安绍兴”建设。积极支持节能减排,市级拨付节能降耗专项资金525万元,收取排污权有偿使用金1877 万元,全市退付再生资源企业增值税4633万元。全市预算内公共安全支出14.4亿元,增长5.5%。不断完善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支持人民调解、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市区街道专职社区工作者待遇长效机制。

  认真开展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工作。全市销售九大类家电下乡产品10.9万台,销售额2.4亿元,财政部门发放农民购买补贴2898万元,其中市级对5115台产品发放补贴147万元,补贴资金兑付率全省居首。

  (四)坚持财税改革,加强科学管理和财政监督。

  加大“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预算改革力度,构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管理框架,努力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深化综合预算改革。建立和完善预算定额体系、预算费用支出标准体系和资产配置标准,进一步加强项目预算管理;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市级行政单位及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全面实现国库集中支付;不断创新绩效评价工作,市级100万元以上财政支出项目实现绩效评价“全覆盖”,开展项目预期绩效目标评审,完成项目预算审核14只,调减资金3416万元;不断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全市完成采购预算29.3亿元,合同金额26.2亿元,其中市级采购预算7.7亿元,合同金额7.1亿元。

  强化财政监督。强化财税执法监督,推进依法理财依法治税工作;加快推进财政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和规范工作;组织开展清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监管,市级审核项目139个,核减资金1.98亿元;建立政府性投资项目派驻财务总监机制,促进项目资金规范使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加强会计监督管理。

  2009年,全市财政预算运行总体情况良好,凝聚了全市人民应对危机所付出的共同努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济与财政收入持续平稳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动力还需增强;财政收支运行中一些不合理因素依然存在,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2010年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草案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之年,也是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年。中央明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加快发展,但是财税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不确定、不可预计因素增多,预计2010年财政仍将十分困难。组织收入压力越来越大。实体经济回升面临较多困难,企业所得税增长困难很大;2009年连续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等翘尾因素的影响,将减少财政收入;国家将继续执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增值税免抵调的调控作用将逐步削弱,增值税转型的减收效应将会集中释放。财政平衡难度越来越大。扩内需、保增长、促转型政策和公平收入分配政策导致支出陡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校舍安全工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等刚性支出要落实到位;深化改革导致成本支出增加,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需要增加大量的财政投入;部分非税收入规范或取消后需要财政给予弥补或保障。因此,在减收增支的压力下,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根据对2010年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我市2010年财政预算安排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夯实财政收入基础,遵循“集中财力办大事”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有所积累、四要增强调控能力”的理财原则,按照“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工作理念,继续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财税管理改革,完善财税运行机制,深化财税文化建设,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按照这个指导思想,2010年全市及市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编列如下:

  安排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汇总预算为173.54亿元,比上年增长8.2%。安排2010年全市财政支出汇总预算为161.92亿元,增长7.7%。

  安排2010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46.02亿元,比上年增长7%。按照现行省与市级财政体制计算,2010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加上预计的税收返还和上年省补专项资金,减去上缴省体制上解收入,预计2010年市级地方财政可用财力为42.57亿元,其中:当年预算内可用财力37.87亿元,上年省补专项资金4.69亿元。考虑到上年省补专项资金中,预计支出科目未固定部分将在调整预算时安排,即:2010年市级财政支出预算拟安排41.05亿元,比上年调整预算增长7%,2010年市级财政预算预计可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三、2010年财政工作主要任务

  2010年将是经济形势最复杂的一年。2010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根据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民为本,科学发展,优化结构,改革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着力保障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围绕 “三年建设计划”,遵循“集中资金、确保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总量控制、优化债务”的原则,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支持滨海新城、嘉绍大桥、绍诸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城乡统筹发展、民生工程等项目建设。

  着力完善和落实财税各项政策。积极改进和创新支持方式,综合运用预算、税收、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重点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自主创新,培养、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建设;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扶持企业节能减排;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及集聚区建设,推进服务外包和专业市场提档升级;支持发展现代农业,落实财政强农惠农政策,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外贸出口,鼓励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创建自主品牌;支持招商引资,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项目;支持企业境内外上市,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引导民间投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强化“企业为基”的理念,继续做好对企业的“解困、扶持、服务”工作,落实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中小企业所得税优惠、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暂定等财税优惠政策;落实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和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各类财政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着力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坚持把推进企业分离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加快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分离工作,尽力发挥带动效应和规模效应;紧扣“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基层、让人民满意”主题,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纳税人合理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分离发展的服务机制,加强和优化财税服务。

  (二)继续千方百计组织收入,确保财税收入持续增长

  加强经济税源的科学预测。科学判断收入增减趋势,牢牢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增强收入组织的前瞻性和主动性,确保圆满完成收入任务。加强税收依法征管,坚持应收尽收,堵漏增收;深化税源间接控管,扩大纳税信息与第三方信息的结合,挖掘税源增长点;强化重点税种管理,加强企业所得税征管,落实自然人股权转让所得税征收工作,推行土地增值税动态预征管理,加强对建筑业、房地产业、货物运输业等税收管理;进一步完善征管查互动机制,加大重点行业、重点税源、重点企业的税务检查,营造良好的公平纳税环境。加强非税收入组织和监管,以“金财工程”为依托,构建非税收入征管信息平台,实现非税收入征收动态管理;进一步拓宽政府非税收入征收范围,开展非税收入专项稽查,加强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管;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管,逐步夯实缴费基数。

  (三)继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兼顾、有保有压”的原则,集中财力,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确保民生支出增长。全市及市级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的支出比重达到三分之二以上;财政增量支出中用于民生的支出比重达到三分之二以上;财政支出中支持农业、科技、教育的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

  确保民生支出重点。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支持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推进交通和饮用水等工程建设,落实好村干部基本报酬财政补助政策,扶持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开发特色产业,加快新农村建设公司市场化运作,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支持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继续实施“领雁工程”、职教“六项行动计划”,落实中职学生资助政策,重点保障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推进“全城旅游”,保障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等重大文化活动经费。加大创业就业投入,深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创业就业政策,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支持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支持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市级统筹和实施“一卡通”制度,实施各类人群健康工程和优生促进工程,提高医疗救助范围和补偿水平。加大生态保护投入,支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大公共安全投入,支持安全生产、质量监督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司法能力建设,推进“平安绍兴”建设。

  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支出,继续实行公用经费预算压缩5%,会议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出国(境)经费实行零增长,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把有限的财力真正用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

  (四) 继续深化财税管理改革,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深化和完善综合预算改革。继续深化和稳步推进“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财政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管理框架。建立健全市级政府预算体系,编制政府公共预算,试编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及政府性债务计划,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定员定额与实物费用定额标准相结合的基本支出标准体系,细化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加强结余资金全额纳入财政管理。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预算。加强非税收入计划管理和考核。

  深化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市级实现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全覆盖,建立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龙头的预算执行新体系,强化和细化预算支出指标管理,提高预算支出的均衡性;探索建立地方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提高国库资金运行管理水平;推进公务卡结算试点。

  深化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强化项目绩效目标管理,继续实施100万元以上预算安排项目支出以及年度新增政府性投资项目绩效评审工作;组织开展2007年-2009年度绩效评价项目“回头看”工作,进一步健全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加强财政资金监督。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强化财税执法监督。开展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清理集中工作;建立健全财务总监派驻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机制;规范政府投资项目评价审核。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进一步加大清理和整合力度;进一步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健全债务管理机制,规范举债行为,落实偿债责任,实行债务动态跟踪和分析,控制财政风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规范市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工作。加强会计监管,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督机制,推进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切实抓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建工作。加强地方金融企业财务监管。
 
主办:浙江省57365线路检测中心
地址:绍兴市凤林西路151号 邮编:312000
技术支持: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PC备10003506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