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财政专栏 >> 财政预决算
财政专栏
  会计之家  
  以案说法  
  财政预决算  
  纳税人学校  
财政预决算  
关于全市及市级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信息来源: 市财政(地税)局 日期:2012-02-21 浏览次数: 字号:[ ]
 一、2008年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是很不平常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各级财税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两创”总战略,全面实施“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攻坚克难,创业创新,服务发展,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组织财政收入,努力优化收支结构,深化财税管理改革,完善财政运行机制,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完成了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任务,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实现了收支平衡,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建设、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汇总预算为1419519万元,实际执行数为1435954万元,完成预算的101.2%,比上年增长17.6%。2008年全市财政支出汇总预算为1250400 万元,实际执行数为1440939 万元,完成预算的115.2%,比上年增长26.7%。

  2008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年初预算382700 万元,增长13.0%,调整预算为389480 万元,增长15.0%,实际执行数为389598 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0%,增长15.1%。2008年市级财政支出年初预算297642 万元,增长13.6%,调整预算319890.8万元,增长22.1%,加上省拨专项,市级财政总支出预算为351419 万元,实际支出384274 万元,完成总支出预算的109.3%,比上年增长28.9%,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6.8%。

  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2008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加上税收返还、各项补助,减去上缴省财政部分和地方财政支出,市级财政当年实现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

  (一)着力支持经济发展,积极培育财源,努力打造“实力财税”。面对极其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认真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构建经济发展与财源培育的良性互动机制,切实做大做优财税“蛋糕”,不断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加快政府公共投资。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支持越王城保护、迎恩门环境改造、清水工程等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搭建政银合作平台,积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用足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市级办理各类税费减免1.6亿元。积极帮扶企业舒解资金压力。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涉企行政事业、服务性收费取消、暂停、减免、缓征政策,实施临时性下浮市区企业社会保险费缴纳比例,设立应急专项基金,解决企业经营危机,扶持中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激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指标,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整合各类财税扶持政策,落实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若干财税扶持政策。支持“三农”发展。明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扶持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等财政支农重点,全市用于“三农”的财政性资金支出达55.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重点支持“百千工程”、农村饮用水工程、农贸市场改造、“菜篮子”工程,整合设立支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市级农产品价格波动补贴财政应急保障专项资金;积极筹措市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5000万元;全市以“一折通”形式发放农资综合直补资金9494万元。支持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支持总部经济发展,新设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加快向创业投资领域集聚,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导向的创业投资企业,支持推进市区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提升、转型、搬迁和“循环经济850项目”建设,积极向上争取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重点乡镇企业和产业技术成果转化资金支出项目等专项资金补助2642.1万元。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政策,落实兑现商贸服务业重点建设投资补助和商贸流通项目、商贸企业发展、最佳服务企业、“老字号”奖励及商贸服务业等财政奖励政策,积极完善主辅分离政策,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扶持发展旅游业和物流基地建设,支持外贸企业出口。支持科技创新和平台建设。整合科技专项资金,落实北大工学院绍兴技术研究院专项资金和科技项目及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向上争取科技专项资金补助2640万元。千方百计组织收入。认真分析重大政策调整对组织收入的影响,强化收入征管,确保税收收入的持续平稳增长和地税收入结构的持续优化,全市和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2.3%、56.3%;积极开展社保费“五费合征”,贯彻落实耕地占用税新政,加强经营性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契税收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个人出租房税收等征收管理。积极构建激励型财政体制。认真贯彻省对市县新一轮财政体制调整的有关精神,根据越城区、袍江新区及镜湖新区的不同定位和发展水平的层次性,对越城区、袍江新区及镜湖新区的东浦镇、灵芝镇的财政体制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完善,激励三区增加地方财力的积极性。

  (二)着力确保支出重点,保障改善民生,努力打造“民生财税”。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坚持“存量调结构、增量优方向、增量调存量”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市和市级财政支出中,教育、农业、科技支出都达到法定增长要求;全市和市级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等社会事业支出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增量资金用于民生等社会事业支出达到三分之二以上。一是推进学有所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小学、初中公用经费标准已提高到每生每年580元、780元,全部免除义务教育段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实施新一轮“职教六项行动计划”,对中职在校生发放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落实高校食堂补助政策;扶持学前教育发展;全面落实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实行义务段、高中、中职、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二是推进劳有所得。落实第二轮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重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通过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等手段,支持零就业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创业就业。三是推进病有所医。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未成年人医疗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财政补贴标准和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待遇;率先在市区试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保障城乡居民方便、廉价、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惠民医院和医疗救助制度,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标。四是推进老有所养。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老年居民生活补贴制度,积极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通过扩面提质,参加各类养老保障人数市级已达58.5万人,全年财政支付各类养老金8.57亿元,全面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完善低保动态管理制度和自然增长机制,全年安排低保资金1120万元。五是推进住有所居。完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实施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动态监管,市级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扩大到低保标准300%范围;全市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6万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68万平方米,建设农民工公寓1.2万平方米,人才公寓8.8万平方米;市级落实公交降价、老年卡、爱心卡、学生接送车等交通惠民政策。六是支持惠民文化建设。落实“文化强市”战略,加大公益文化投入,支持推进“新农村文化繁荣工程”,积极支持第六届世界合唱节、兰亭书法书、黄酒节、奥运圣火传递等重大节会活动,及时落实“村村响”建设资金和“广电低保”补助经费,支持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切实落实鲁迅纪念馆、博物馆等爱国教育基地免费开放的经费保障,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七是支持“平安绍兴”建设。确保政权建设和政法机关办案经费的投入,加大司法救助资金保障力度,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和社区矫正经费保障机制,支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工作;加大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督投入,推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八是支持“生态市”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生态市”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制度,支持重点区域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减排工作,落实生态环保项目支出,兑现小舜江库区乡镇、农村污染综合整治项目补助资金和垃圾焚烧财政补贴。九是积极落实物价、油价补贴和扶持生猪生产发展等政策,缓解油价、肉价等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压力。十是支持抗灾救助。及时从市级预备费中安排捐赠资金,调减市级部门公用经费预算5%,按照地方财政收入1%的要求,落实筹措青川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支持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新增设大灾风险准备金,确保社会稳定。

  (三)着力科学理财,加强规范管理,努力打造“精细财税”。积极开展“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管理试点,深化财税管理改革。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加强结余资金管理,对预算安排100万元以上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支出项目,实行专家评审制度,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过快增长。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建立和健全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积极有序推进市级10家单位的试点工作。深化绩效评价与财政监督联动机制,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评价工作考核办法等工作制度,切实提高绩效价工作的实效性,市级对政府性投资以及涉及民生事业、重点领域的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进一步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深化专项资金管理,加大专项资金的整合力度,确保财政资金管理规范安全有效。深化财政支出项目审批制度,推进政府投资项目阳光评审,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偿债机制。深化政府采购监管制度,实施区域联动协议供货采购机制,组织开展政府采购专项检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四)着力依法治税,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打造“法治财税”。坚持依法治税“一个中心”,不断提高税源控管、纳税服务“两个能力”,努力搭建质量强税、科技管税、人才兴税“三个平台”。进一步规范执法、规范管理,强化财税执法监督,加强执法责任制考核评议;进一步提高税源控管能力,建立健全纳税人税源动态监控体系,稳步推进不动产建筑业税收项目管理试点,认真做好车船税委托保险公司代收代缴试点;进一步提高纳税服务能力,做新做优个性化、需求型服务项目,打破纳税服务在时间、空间、服务理念以及服务流程方面的限制,方便纳税人,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进一步加强会计行业培训和监管,促进会计诚信做账。

  2008年,全市财政运行总体情况良好,但预算执行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趋缓,企业经济效益严重下滑等原因,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公共财政体系还不够完善,公共财政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财政专项资金有待进一步整合;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和困难,通过深化财税改革、创新工作机制、严格财税管理等积极措施逐步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2009年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草案

  2009年将是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就业、企业效益、财税收入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并日益加重,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我市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自身结构性矛盾叠加的影响,财税经济形势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乏力,企业效益明显下滑,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财税收入增长空间被挤压;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取消和停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都不同程度地减少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财政要不断加大支教、支农、支科的法定支出以及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扩大政府公共投资,财政支出增长势头较为迅猛,支出刚性不断增强。总之,2009年财政减收增支的矛盾十分突出,财政收支平衡面临严峻考验。因此,财税工作必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做好“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为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打下扎实基础。

  根据对2009年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我市2009年财政预算安排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和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方针,遵循“集中财力办大事”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有所积累、四要增强调控能力”的理财原则,按照“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总体工作思路,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财税收支结构,深化财税管理改革,完善财税运行机制,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新贡献。

  按照这个指导思想,2009年全市及市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编列如下:

  安排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汇总预算为1553780万元,增长8.2%。安排2009年全市财政支出汇总预算为1347176 万元,增长7.7%。

  安排2009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416750 万元,增长7%。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2009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加上预计的税收返还,减去上缴省财政,预计2009年市级地方财政可用资金为323102 万元。安排2009年市级财政支出预算323102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6.0 %,2009年市本级财政预算收支平衡。

  三、确保完成2009年财政预算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2009年经济工作非常艰巨和困难,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为此,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更加突出“经济增长”,不断涵养财源,增强后劲。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推进扩大内需。围绕“三年建设计划”目标,支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和民生实事工程等四大类重大建设项目,千方百计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积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引导释放更多的社会投资。落实积极财税政策,着力保持经济增长。坚持把保增长作为经济财税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和结构性减税政策,及时落实取消、暂停、减免、缓征行政事业、服务性项目收费政策,及时落实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购买2年以上普通住房交易免征营业税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财税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整合完善财税政策,着力促进产业转型。把发展经济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优化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通过财政贴息、产业扶持、风险投资、财税优惠等措施,调整和优化财税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整合专项资金,进一步落实产业转型升级财税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提升发展纺织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机械电子产业、优化发展医药化工产业、积极发展食品饮料产业等五大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和信用担保体系,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支持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技术服务、检测检验、仓储运输、文化创意、中介服务、服务外包、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工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市区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提升转型搬迁;支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支持打造最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推进全城旅游步伐;调整和完善外贸出口发展扶持政策,支持外贸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扩大外贸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着力支持科技创新。以支持自主创新为重点,充分发挥新企业所得税法“产业优惠”导向作用,不断优化科技经费支出结构。创新财政支农投入,着力支持农村发展。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提高公共财政用于农村的总量和比重,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的领域和范围,支持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着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创业;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开放农业,重点扶持茶叶、蔬菜、畜禽、水产、花卉、干鲜果、竹木等七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支持推进“菜篮子”工程和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建设;支持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完善种粮直补、农机具购置和农机作业补贴政策,落实农资综合直补和油菜种植补贴等政策,稳定和强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的各项措施;完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鼓励金融服务“三农”。

  (二)更加突出“收入为先”,不断攻坚克难,增加财力。千方百计组织收入,努力培育财源壮大财力、创新手段集聚财力、优化结构拓展财力、向上争取增加财力、深化改革统筹财力、科学运作整合财力、加强监管盘活财力。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地方税收入占地税收入的比重、第三产业地税收入占全部地税收入的比重。更加注重收入的预测分析工作,全面开展税源分析、税收预测分析、税收管理风险分析和政策效应分析,强化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控,科学组织收入;更加注重主体税种的征管,加强分税种、分行业、分层次税源管理,进一步落实“抓大、评中、定小”的管理思路,积极引入第三方信息加强税收征管,切实加强建筑业、不动产业项目管理和不动产交易一体化征收管理,加强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管,坚持依法治税,切实做到“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更加优化地方税费管理,进一步加强信息比对和委托代征工作;更加注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完善政府非税收入征收范围和征收渠道,推进社保费“五费合征”。

  (三)更加突出“以人为本”,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民生。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按照“增量优方向、存量调结构、增量调存量”的原则,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全市及市级教育、农业、科技三项支出,达到法定增长要求;确保全市及市级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确保全市及市级预算增量支出中,用于民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达到三分之二以上。

  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从每生每年200元提高到350元,加大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大力支持发展职业教育,支持高教园建设,完善帮困助学体系,保障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资金。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全社会各类救助制度,支持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药品零差率”改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经费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对城乡社区卫生事业的投入机制,积极探索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和城乡救助制度,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贴标准,完善重点优扶对象基本医疗保障、政府医疗补助、医疗救助和医疗优惠“四位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工伤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支持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和“优生促进工程”。积极促进再就业。运用财税政策,加大就业补助资金投入,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支持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农村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城镇4050人员、复转退伍军人、农村被征地人员减免税费、发放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适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更加注重弱势群体权益保障和生活水平提高,支持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积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增加廉租住房供给,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逐步完善财政生态保护投入机制,支持推进“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建设,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逐步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维护公共安全。加大政法经费投入,支持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平安绍兴”建设。

  (四)更加突出“科学理财”,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水平。遵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收支平衡”的原则,切实做好增收节支工作,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开支,从严编制部门预算,大力压缩行政公用经费支出,停止购买公务用车一年,确保公用经费“零增长”、专项经费“零增长”、会议费、接待费及公务用车费等“零增长”;严格控制会议、接待等经费的开支,制定大型活动、培训、会议接待等经费开支标准;继续将机关事业单位的公用经费压缩5%用于支援四川灾区重建;严格因公出国(境)经费审批监督管理,削减出国考察经费20%,把财政资源更多用于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民生的各项支出,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确保财政收支平衡。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确保袍江新区及镜湖新区的东浦镇、灵芝镇新一轮财政体制顺利实施,继续整合财政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加大“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三个子”预算管理改革力度,积极构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预算管理体系,完善预算定额体系、费用支出标准体系和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范围。深入推进财政绩效评价管理改革,完善项目预算编制与绩效评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积极开展专项资金的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联动工作,加大财政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力度。进一步健全政府采购监管机制,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大力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会计队伍监管,改变会计监督方式,提高监管覆盖面和检查效率。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加强行政首长财经责任问责,委派财务总监对重点单位、重点环节,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督。加快财政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不断提高科学理财水平。

 

 
主办:浙江省57365线路检测中心
地址:绍兴市凤林西路151号 邮编:312000
技术支持: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PC备10003506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